小微湿地面积虽小,但数量众多,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如何善加保护和利用,让其潜能充分释放?11月10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东道国活动——小微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论坛在武汉举办。 小微湿地是指自然界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小型、微型湿地,乡村小微湿地多以塘田沟渠堰井溪等形态出现,面积在8公顷以下。小微湿地涵养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却极易受到城市建设的侵占。2018年,中国政府在加入《国际湿地公约》26年后,首次提出了“小微湿地保护”决议草案,呼吁世界各国保护小微湿地。这一草案已在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获通过、生效。 在上述小微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论坛上,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一级巡视员程良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期间,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不断在立法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国际合作等多维度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指导地方开展小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探索和实践。 来自重庆市的梁平区作为中国小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典型代表,分享了所在区域的小微湿保护案例,展示小微湿地保护成效。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祥分享了重庆市梁平区成为新晋“国际湿地城市”的经验。这座三面环山、一面是平坝,没有大江大河和大型湖泊的城市,靠什么获此殊荣?他认为,靠的是三张生态牌:全域湿地、“城市湿地连绵体”和“小微湿地+”。 其中,“小微湿地+”是梁平因地制宜,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广的“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模式。截至目前,当地已建成400个各具特色的小微湿地。它们与生态保育、环境整治、乡村民宿等多种功能相结合,拉动了旅游消费,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民因此格外珍惜和保护身边的这些“小微湿地”。 “保护一定要与利用有机结合,才能激发人们保护小微湿地的积极性。”张明祥说。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袁兴中教授,在线上分享了梁平双桂湖小微湿地的保护与利用的特色案例。比如,该区环湖建设了不少像水泡似的“泡泡小微湿地群”,将流经小微湿地的地表水层层净化后,流入湖中。既保护了湖泊水质,小微湿地群本身也成为市民游憩的景观。 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吕宪国研究员分享了松嫩平原小微湿地基本特征与修复案例,并从东北小微湿地形成原因及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评价了松嫩平原小微湿地在维持区域水分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并建议从景观尺度合理优化配置小微湿地,保障农林牧渔产业可持续及区域生态安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http://www.wuhefdc.com/9405v/62845.html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